![]() 日志正文
|
||
为什么男孩长大后和妈妈不亲了?3个重要阶段若做错,后悔也没用表嫂跟我吐槽正在上高中的外甥,说之前孩子跟她特别亲近,从初中住宿开始,就坚持每天打一个电话,聊生活、聊学业,母子俩无话不谈。 但自从上了高中后,不但电话打的少了,就连日常的沟通聊天,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,语气里的不耐烦呼之欲出。 表嫂疑惑道:“难道男孩子长大了就真的和妈妈不亲了吗”? 其实,很多妈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,随着男孩的越长越大,他们身上似乎为自己武装上了一层铠甲,任凭母亲这个角色如何渗入,但好像都无法穿透。 有人说这是孩子长大了、独立了,有自己的生活空间需要去守护,其实是好事,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之前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亲子教育的相关数据,其中有这样几个数据,值得大家去了解。 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占比中,健康安全占比65.95%,排在第一位,其次分别是习惯养成、日常学习,以及人际交往等等,而情绪情感的占比只有11.93%,位列最后。 有意思的是,在孩子面对父母给予的压力时,男孩选择向父母“反抗”或“忍耐”的比例远高于女孩。 在面对父母安排的兴趣班或者其它事物时,有22.21%的男孩选择由父母决定,这一比例也远高于女孩。 通过以上这三个数据,我们能发现,父母对男孩女孩的教育方式,明显有着很大的区别。 而关注孩子情绪情感的占比只有11.83%,也说明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更注重孩子的成才和成长,对和孩子建立亲密亲子关系,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够 此外,在面对压力时,男孩的选择是忍耐或反抗,这说明男孩子很好主动和父母沟通,或不太擅长沟通,很容易破坏亲子关系,更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。 而在面对重要抉择的时候,大部分男孩都由父母决定,这说明家长在教育男孩时,方式比较独断,没有给予男孩子应有的尊重和选择的权利。 所以,通过这三组数据,我们能够发现,有些男孩之所以长大后和自己的父母不亲近,归根结底,是因为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,没有给予孩子该有的回应和反馈,以及缺乏和孩子沟通所导致的。 我们大多数家长在面对男孩的教育时,往往采取更加坚韧、冷涩或掌控的方法,但事实上,就算是小男子汉,同样也需要来自于父母的尊重、温暖和呵护。 在《养育男孩》一书中,就明确指出:男孩的成长要经历幼龄期、少年期、青春期三个阶段,而在每个阶段里,男孩在行为、性格、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都有所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,很多家长忽略了男孩成长的心理特点,用一惯比较“粗糙”的方式教育孩子,那么,随着男孩子的慢慢长大,他们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烈,因为在年龄增长的加持下,他们与父母对抗的资本,也就会越积累越多,之前在父母权威下的“懂事乖巧”也会露出本来的面貌,而那些心理缺失,也逐渐占据上风。 其实归根结底,男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,是因为在男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里,家长的教育方式可能出现了问题 首先,“幼龄期”,那些被推开的男孩。 幼龄期,指的是男孩子0—6岁的阶段。 在这个阶段,是建立亲子依赖关系,尤其是母子亲密关系最佳的阶段,但是很多家长却对男孩子有着更高的要求。 大家可能都见过这样的场景: 一个男孩子若是因为玩滑滑梯,或者走路不小心摔倒了,那么得到的不是及时的搀扶,以及宠溺的安慰,而是会被要求:“你是男孩子,摔倒了就要自己爬起来”。 不但如此,有些男孩子因为摔倒,哭闹着去妈妈那里寻求安慰的时候,有些妈妈甚至会责骂孩子说:“一个男孩子,怎么那么没出息”。 但事实上,这种教育方式,只会让处于依恋期的男孩子慢慢陷入缺乏安全感、归属感的境地。 也正是这种教育方式,导致孩子心里积累了失落,也导致母子关系从孩子低龄时,就埋下了裂缝的伏笔。 那些被要求“不许哭”的孩子,不但自己的情感没有得到接纳和疏解,还会因为感受不到妈妈的爱,而慢慢学会关上自己的情感通道,又怎么会跟自己的妈妈亲近呢? 其次,少年期,那些不被认可的男孩。 少年期,指的是男孩子6—13岁的阶段。 此时的男孩子会显得男子汉气质十足,非常需要被认可。 但现实是,很多父母都喜欢用打击的方式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。 网上层有一个网友,就谈到了自己讨厌自己妈妈的原因。 他说,从他记事起,妈妈打击他都成了家常便饭,筷子拿不稳,说自己笨,弹琴弹错了,说自己不用心,就连有时候说话声音大一点,都会被责骂不稳重…… 而这种打击式教育,不但不能起到正向作用,而且会让那种语言上的痛,深深的埋藏在孩子心里,终有一天,会变成恶魔吞噬自己,形成自卑、怯懦的讨好型人格。 所以,如果这个阶段,连自己最亲密的人都不认可自己的话,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,他就很难跟妈妈或者妈妈亲近了。 最后,“青春期”,那些被掌控的孩子。 青春期,指的是孩子14岁以后。这也是亲子关系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。 很多人会把这个阶段的亲子矛盾,归结于孩子身上,认为大多数孩子青春期都有叛逆的情况。 事实上,之所以会出现亲子问题,更多的责任不在于孩子,而在于父母,是因为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越来越大,我们内心会害怕自己再也无法“掌控”自己的孩子。 越是有这样的心理动机,则就越想事无巨细的去管控孩子的生活,从而就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。 但大多数父母对此一无所知,还活在自我感动里,认为自己明明是为了儿子好,为什么他们不但不领情,还要跟自己对着干呢? 试想想,我们这种密不透风的爱,真的是为孩子好吗? 也正是在父母的干涉和管制下,会给青春期的孩子的状态雪上添霜,当他们的窒息感越来越强烈的时候,他们想要逃离的冲动也就会越来越强烈,又怎么会跟妈妈保持亲密关系呢? 作为家长,对于不同阶段的孩子,我们应该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。 比如,幼龄时期的男孩,我们要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呵护,让他们拥有安全感。 到了少年期的时候,孩子渴望认可和关注,我们要做好孩子的“朋友”,鼓励和支持男孩的男子气概。 等到了青春期,孩子渴望空间,我们就要像一个老师一样,给与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就可以了。 最后,也想告诉大家,男孩虽然在性别上本身有着“力量、勇敢”等标签的加持,但他们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,也只是一个孩子。 只要是孩子,肯定就觉得来自于爸爸妈妈的关注和爱啊!
最后修改于 2023-06-01 18:01
阅读(?)评论(0)
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